永利官网
烟大主页 | 今日时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向下箭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1-15浏览次数:[]

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习主席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编者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国家发展进程的战略需要。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伴随着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扭转世界文化格局的内在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世界文化格局也进入了加速调整期,并呈现出“东升西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世界文化格局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世界文化格局仍是“西强我弱”,我国无论是在国际舆论引导力上,还是在文化产业规模质量上,同世界主要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是要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有效维护文化安全,事关民族兴衰,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习主席指出:“我们必须既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又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国家文化安全得到有力维护,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但也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尖锐复杂,各种敌对势力加紧策划“颜色革命”、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等,我国维护文化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切实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夯实文化安全的基础。

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认同是自信的前提,没有文化认同,也就没有文化自信。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今天,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保持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要坚决反对“以洋为美”“唯洋是尊”的西式教条主义,反对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的文化虚无主义等。包容外来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但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包容外来文化,实现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彰显自己、发展自己,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赓续中华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源泉。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习主席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我们要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推动文化创新。一个民族要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没有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只有占据文化创新的制高点,才能占据更为主动的地位,有效应对其他文化的冲击,更好地巩固文化主体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同时还要看到,创新不是盲动和任性,而是在尊重本原基础上的再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正。

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全球化时代,文化只有不断交流,影响力才能不断扩大。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文化交流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实用文化交流、艺术文化交流、思想文化交流。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应是思想上的交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既要一如既往地推动实用文化交流和艺术文化交流,也要提升文化交流层次,进一步推动思想文化交流,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

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华文明,纵贯千年,亮点纷呈。薪火相传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壮山河的革命文化、砥砺奋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世界既希望了解历史中国,也希望了解当代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要对外展现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坚定、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执着信念,贯穿于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还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我们必须下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积极构建以“主动塑造”为基本特征的思维理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要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继续推动中央主要媒体走出去,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采用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切实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